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天博体育“律音”·以法促行|民生为本绘图景法治温度润鹏城
民生幸福,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成色的重要标尺。深圳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,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将改革开放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。
2024年,深圳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3156.7亿元,占财政支出比重67.2%,民生福祉得到全力保障。
今年的深圳期间,“聚集民生热点,回应社会关切”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键任务。连日来,来自律师行业的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围绕民生问题,聚焦共享电动车乱象、公园精细化管理、预付式消费等群众关切的话题,话心声、传、说期盼、谋发展,为深圳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。
从年初到年尾,深圳市民对“电动自行车”治理的热议从未止息。公开报道显示,2024年,深圳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550万辆,数量已超同期机动车保有量。
在如此庞大的数量和超高的密度背后,是一辆辆电动车所承载的社会需求和民生百态。但也是每日数百万辆电动自行车通行、停放、监管的城市治理难题。深圳市代表、广东深宝律师事务所主任黄振辉注意到,近年来,深圳宝安、龙华的大街小巷增加了不少共享电动车。
“它们和共享单车挤在一起,成为不少深圳市民短途出行的优先选择。”但他也坦言,乱停放的问题随之滋生,霸占本就不宽敞的人行道,也给市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。
以元芬地铁站为例,出口周边堆积了大量共享自行车和共享电动车,导致人行道路被挤占,行人出行成困难。同时,部分市民文明停车意识淡薄,随意将车辆停放在地铁站出入口、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上,阻塞通道。
深圳市代表、广东宝城律师事务所主任曾常青同样关注到这一波“共享电动车”风潮。他表示,2024年4月制定《深圳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整治工作方案》明确,深圳不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,并对已投放的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进行劝导清理,遏制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新增投放和扩张势头。
“当前,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项法规,仅通过规范性文件提出‘不鼓励发展’,导致地方管理依据不足,企业仍通过‘打擦边球’方式持续投放,形成‘整治—反弹’恶性循环。”曾常青指出。
他建议,应将《深圳市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》纳入立法计划,明确“禁止发展共享电单车”的总体原则,并细化准入机制、技术标准、执法依据、职责分工等内容。同时,强化执法保障,授权街道办对违规车辆实施查扣、销毁等强制措施,并赋予行政处罚权。
深圳市代表、北京中银(深圳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谢兰军则建议,应发展氢能自行车,解决目前的传统电动自行车显现出的安全及管理问题。“与传统的自行车相比,氢能自行车骑行体验更加舒适、省力。而与电动自行车相比,氢能两轮车产品没有车辆自燃、爆燃的隐患,具有高适应性、高安全性、长续航里程、快速充能等优势。”
深圳素有“千园之城”的美誉。数据显示,深圳公园数量已达1290个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.69平方米,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%。然而,深圳公园数量庞大、人气旺盛,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,成为考验深圳超大型城市治理的难题。
“出公园的地铁站里都是人挤人。”“人多到走不动。”前海石公园在深圳前海自贸区。因公园紧临海滨,与海景和摩天轮相互映衬,成为不少市民周末出行游玩的打卡点。去年,20米高的巨型奶龙更吸引了无数市民争相打卡拍照。
黄振辉发现,自深圳前海石公园升级建设以来,公园客流量显著增长,从而带来诸多乱象,影响市民体验。“由于人流密集,公园内厕所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市民需求,一到周末就会出现厕所大排长龙的情况。旺盛的人流吸引了不少小摊贩无序经营,人行道摆摊情况尤为严重,直接影响行人和电动车通行。”黄振辉表示。
他还指出,公园周边缺少电动自行车充电桩,电动车用户在游玩后可能面临电量不足的问题,部分市民可能因此采取不当的充电方式,如“飞线”充电,存在消防安全隐患。
前海石公园的情况不是孤例。一到节假日,深圳的各大公园总会出现人流如织的景象。有网友吐槽“到底是赏景还是看人海的。”
而停车难的问题更令人头疼。现有公共停车场无法满足需求,高峰时段停车场饱和,导致道路拥堵。不久前,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投诉深圳湾公园黄牛代抢停车位的问题。对此,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作出了回应,称对预约系统进行了优化,发动了42名工作人员对闲鱼APP上销量最高的四家店铺进行了160次投诉。
面对因人流激增而带来的种种问题,黄振辉表示,通过增加停车位、优化停车管理和引入智能停车系统等方式,缓解停车难问题。同时,应增加公园公共交通接驳服务,特别是在节假日和高峰时段,以减少私家车出行,缓解交通压力。
此外,黄振辉还建议,应在公园内增设固定式公共厕所,并在人流量密集的区域设置临时或移动厕所,以满足游客需求。并鼓励周边商家和设施对外开放内部厕所,通过签订服务协议,将其纳入公共厕所系统,增加厕所可用数量。
“在不影响交通秩序、市容美观和周边环境的前提下,因地制宜规划专门的摊贩经营区域,如次干道周边、背街小巷或闲置空地,实行集中管理,以减少对主要交通干道的影响,实现城市管理与小摊贩经济的和谐共存。”
预付式消费,本属于经营者与消费者经济交往的自由。但近年来,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新消费模式悄然兴起,预付式消费涵盖领域变得更为广泛。与此同时,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增加,引发的消费纠纷也屡见不鲜。
如何对预付式消费更好监管、让消费者安全消费?成为市民群众关切的问题。据了解,截至目前,深圳市建立监测-预警-处置闭环监管机制,纳管预付式经营主体66720家,开展高风险主体监测,动态识别预警风险企业,2024年度高风险经营主体核查处置率达到90.21%,并对恶意跑路逃债等行为进行拦截。
与此同时,深圳实施数字人民币预付资金监管措施,形成“数币+”的应用推广体系,“数币预付无忧商圈”“预付式经营数币商城”“数币+保险”“数币预收e贷”等数币应用模式,创建了22个预付无忧示范商圈,打造预付式放心消费场景。
作为律师行业从业者,深圳市代表、北京市中伦(深圳)律师事务所律师郭丽对此深有同感。但她指出,深圳已将预付式消费监管纳入民生实事项目,并在数字人民币预付资金监管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,取得一定成效,但仍面临立法不完善、监管覆盖不足等挑战。
“预付制消费问题成为‘老大难’问题,一方面由于监管主体分散,市场监管、商务、金融等部门职责存在交叉与模糊地带;同时受限于资金监管手段有限,缺乏有效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机制,在商家收取预付资金后,监管部门难以实时掌握资金流向,商家挪用资金的情况难以被及时发现。”
郭丽建议,应从加快专项立法建设、优化监管体系建设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对预付式消费的监管。“明确统一监管主体。成立由市场监管、金融监管、商务等多部门组成的深圳预付制行业资金监管领导小组,明确各部门职责,避免职责交叉与监管空白,实现对预付式消费的全流程、全方位监管。”
郭丽还提议,要明确预付资金必须进行第三方存管或托管,且存管机构应定期向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披露资金使用情况。根据行业特点和风险程度,设定预付资金规模上限和预收时间跨度上限,防止商家过度吸纳资金,降低经营风险。
同时,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风险程度,制定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和措施。对教培、健身、美容美发等高风险行业,实施重点监管,增加检查频次,提高监管要求;对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,适当简化监管流程,但仍需确保基本的监管要求落实到位。